商業模式轉型之一:從產品到服務

部落格

在 Business Models Inc. 方略,坐以待斃絕非我們的行事風格,而且總是時時關注未來的改變及趨勢。由於 COVID-19 及其所帶來前所未見的深遠影響,當前的世界快速變化,也為整個商業世界帶來巨大的改變。


接下來將要分享的一系列文章,是關於我們所觀察到此刻正在發生的六大根本性的商業模式轉型。在我們的全新著作「商業模式轉型」會更深入地探討這六大轉型。


這一系列的第一篇文章,我們將聚焦於「服務化轉型(Services Shift)」— 此一商業模式強調的是將產品導向企業轉型為服務導向企業。

對企業來說,從產品到服務看似為一簡單的想法,但實則不然。概念上講,從產品到服務很容易理解,但真正要付諸實踐時,又是另外一回事了。


熟稔軟體及 IT 的人可能對「〇〇即服務(xxx-as-a-Service)」這個說法再熟悉不過,但對其他人來說,即便了解此指的服務為何,對其背後的商業模式仍一知半解。


現在就讓我們進一步說明不同企業如何推動服務化轉型,以及其所代表意義。



服務化轉型從何而來?


隨著數位經濟的發展、企業對客戶需求的日益重視、以及地方和全球社群的全面串聯,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將重點放在了解客戶需求,而不僅僅只是關注產品的銷售。


過去,許多企業遵循著「產品導向商業模式」,其目標是以有效率的方式開發及製造產品,接著再以各種可用的銷售及行銷手法將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中。


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中,必須時不時推出新的產品功能,以彌補前一代產品的不足。否則,便無法吸引現有客戶掏錢購買。


然而,服務化轉型涵蓋了更加廣泛的層面。本質上來說,此類轉型所關注的重點不在於產品,而在產品所能提供的服務,及產品所能為客戶解決的問題。


舉例來說,大眾其實並不一定真的想擁有一輛車,他們想要的是移動到某個地方。當然,有人會說,產品本身能夠滿足消費者的特定需求,但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,若不需擁有產品也能取得服務,確實是一大利多。


簡而言之,擁有某樣東西的使用權比起擁有所有權來的更省錢、方便、及省時。此商業模式也能確保客戶每次都能使用最佳版本的產品。



服務化轉型案例:BMW


都市化正在加速進展。據估計,到了 2050 年,全球近四分之三的人口都會住在城市。


為了因應此轉變,知名汽車製造商 BMW 決定將其企業重點從「製造汽車」轉為「協助大眾從 A 點移動到 B 點」。


在 BMW 擘劃的未來願景中,移動才是關鍵。要實現自由移動的理想,則必須確保移動的過程輕鬆、快速且順暢,一種全新的移動模式也應運而生——在未來,自動駕駛的電動車隊會在城市裡穿梭,讓乘客可以隨傳隨到且隨上隨下,輕鬆抵達目的地,而且所有車輛皆具有自動充電功能。


這樣自由移動的願景對 BMW 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夢嗎?絕對不是。為實現此目標,BMW 早已審慎計畫並積極採取作為。2011 年,BMW 推出了汽車共享計劃「Drive Now」,接著推出全電動車型 BMW i3,此外,其「移動即服務(mobility-as-a-service)」計畫也已獲得 A 輪融資。


截至今日,BMW 的 Drive Now 計畫已在全球 8 個國家、13 個城市募集了 100 萬名客戶。除此之外,BMW 也推出了「YourNow」計畫,此計畫集結了不同企業一同加入服務,為超過 31 個城市的 400 萬名客戶共同打造移動的新未來。



全新思維


然而,不僅僅只是 BMW 或汽車產業正在調整其商業模式觀點。Medtronic、Swapfiets 及 Dollar Shave Club 等多個品牌也都積極擁抱服務化轉型。

  • 發明心律調節器的醫療設備公司美敦力(Medtronic)開始為醫院提供服務,將醫療保健系統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;

  • 來自荷蘭 Delft 的新創公司 Swapfiets,讓你不再為腳踏車出包煩心;

  • 刮鬍刀公司 Dollar Shave Club 用訂閱制解決麻煩的刮鬍刀和刀片購買題驗。


歸根究底,如果要讓服務化轉型發生,全新的思維方式至關重要。真正關鍵在於確保客戶高滿意度、實現企業承諾,以及盡可能地為客戶減少工作。也就是說,重點是協助客戶完成工作,而不再視產品為商業模式的主力。

此系列的第二篇文章將介紹利害關係人轉型(Stakeholder shift),內容精彩,歡迎進一步閱讀,以了解 Unilever、BlackRock、TOMS Shoes 及其它領先企業如何引領未來。

Partner & Creative director Taipei

Diane Shen

都市探險家與觀察者、服務策略師、愛好工藝、視覺思考與實踐、設計與創造、好奇心、具創造力、騎自行車、毛小孩的好朋友、台北高雄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