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ber:不僅僅是從 A 到 B

部落格

毫無疑問地,Uber 已在計程車產業留下成功的印記,這間公司大大改變了我們對個人交通工具的看法。無論 Uber 的未來將何去何從,這件事都是肯定的:關於交通運輸體驗,我們已經回不去了。

當然,Uber 仍面臨諸多挑戰,包括訴訟纏身、如何擴大規模到新城市 (雞生蛋、蛋生雞的難題) 以及信任及安全問題。不過,截至目前,Uber 的服務範圍已遍及 600 多個城市、每日平均乘車次數達 100 萬趟、用戶超過 5,000 萬名、註冊司機達 700 萬名、擁有足夠融資 (上一輪融資為 2017 年 12 月,共募得 $220 億美元),且公司估值已超過 $700 億美元,就憑這些數據而言,我們確實可以說 Uber 的經營非常成功。而 Uber 之所以可以有這樣的成就,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它擁有指數型成長的商業模式


方方面面皆以指數型速度成長

Uber 的商業模式在許多方面皆以指數型速度成長,其中,最重要的是,Uber 為許多人提供了問題的解決方法。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,如果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,從 A 點移動到 B 點就是一件「有待完成的工作」,這樣的需求幾乎無處不在。除此之外,我們所觀察到最重要的消費者需求改變之一,就是大眾開始渴求簡單、零麻煩的服務。將這兩者結合起來,再考量「傳統」計程車運輸的不足,就會發現一個有待解決的世界性問題。Uber 成功為乘客解決了諸多煩惱,包括叫計程車的麻煩 (尤其是語言不通的情況)、資訊不足、如何付費、不確定該給多少小費、擔心司機  是否可以信任,開的是否是最佳路線等等。

而乘客還只是 Uber 的其中一個客群,作為一個多邊平台,Uber 連接著兩大族群,針對平台另一邊的族群 (即想藉由載客賺外快的車主),Uber 也提供了解決方法,讓這些車主可以輕鬆實現目標。

另一個十分重要的元素在於,Uber 的價值主張是提供以資訊為基礎的服務,一切的一切都與數據/資訊以及散布數據的技術平台有關,且其技術在擴大規模方面非常可行。Uber 應用程式及其背後的技術平台可以很輕易地複製到全新 (地理) 市場,Uber 在進到全新市場時,多數時候都不需做特別調整 (在印度等國家/地區,Uber 接受使用現金支付)。

如果可以將以資訊為基礎的服務與全球各地皆可存取的數位管道 (如 IOS 及 Android 應用程式商店) 加以結合,就能輕鬆地將服務提供給更廣大的客群。


忠實用戶社群

Uber 也建立了忠實用戶社群,這也協助他們成功建立指數型成長商業模式,而這背後有兩個重要原因。第一,Uber 這個品牌備受消費者喜愛,用戶對其服務愛不釋手,透過口耳相傳及愛用者宣傳,Uber 獲得免費的行銷。第二,來自用戶 (司機及乘客) 的回饋及評分也成為平台進步的重要關鍵,讓平台更有效率也更加成功,Uber 將對平台成功的關鍵元素「外包」給了用戶,這個做法不僅可輕易地擴大規模,還完全免費。


精簡流程

Uber 的精簡流程是另一項關鍵元素,協助該平台輕鬆拓展到新的市場/城市。為了進入新市場,Uber 準備了行動手冊,此外,如先前所說,Uber 平台僅需進行微小調整,就能符合新市場需求。更值得一提是,Uber 與重要的關鍵伙伴建立了合作關係,加大了其拓展的力道。舉例來說,Uber 與 Google Map 合作,藉此輕鬆存取全球地圖,這對 Uber 的應用程式來說是項重要關鍵;此外,Uber 也和金融科技平台 Adyen 合作,協助處理其所有全球支付。

當然,Uber 的商業模式中也有非指數成長的部分,就 Uber 的案例而言,主要都與人有關。Uber 在服務的每個城市都設有辦公室,負責客戶支援及司機招募的業務,這也為擴大規模增加了難度。此外,每到一個新城市,Uber 就必須重頭開始提升品牌知名度,並在服務上線前,先建立一定的註冊司機人數。

您可能認為 Uber 提供的是計程車服務,但實際上其提供的是運輸服務,包括直升機及輪船運輸。不過,Uber 的服務也不只侷限於個人交通運輸。Uber Eats 提供食物外送,為三大客群服務,包括 (機車) 司機、餐廳及個人用戶,此外,Uber 也積極透過 UberCargo 將業務拓展到專業運輸領域。這些其實都是同樣的概念,同樣的價值主張,只不過目標客群不同。

在此案例中有趣的是,Uber 具有非常強大的基礎,來推動更大的商業模式典範轉移,其關鍵資源包括:

(1)連接服務與需求、且易於使用的技術平台

(2)龐大的客群

(3)全球知名品牌

這為 Uber 提供了拓展到其他價值領域相對容易的機會,所以,讓我們拭目以待 Uber 的未來發展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