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創新架構的四條路徑

部落格

想在如今的商業世界中保持競爭力,創新是必要的。要做出成果,需從客戶的角度思考──以顧客為中心的態度,才會推動產品或服務在設計、製造、行銷和運送等各層面突破極限。


在執行上,想確保一切精準到位,先要有清晰具體、條理分明的策略。


在先前的文章中,我們談過在創新流程中導入架構的重要性。今天,我們將探討如何透過四條路徑,在創新的「搜尋」上建立架構──給要推動層次二或層次三的創新推動者,而不是給層次一的執行者。


搜尋創新的四條路徑

創新路徑的元素包括「對內/對外」和「集中/分散」,其定義如下:

  • 對內(Internal):與核心事業相關的創新,目標是透過有範圍的產品和服務,開發和創造新的價值主張。

  • 對外(External):超越公司現有業務的創新,能導入既有專業以外的新能力和新觀點,為公司創造新的價值主張。

  • 集中(Centralized):來自董事會、組織層次的創新,擁有領導團隊的一致支持。

  • 分散(Decentralized):來自事業部門的創新,針對單一團隊的未來需求量身設計。


每條路徑都是執行上的一種策略,協助組織推動想達成的創新。


策略落實後的樣貌

根據企業預期達到的目標,可以選擇執行一種或多種策略,以下是各路徑的注意事項。


集中對外(開放式創新中心):

適合想建立一個團隊,負責與外部合作夥伴或供應商合作,以開發具有新價值主張之新商業模式的組織,也很適合打算在既有產品或服務上,各自開發新想法的組織。

  • 概述:聚焦於層次二和層次三的創新,企業必須具有前瞻性,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堅定的願景。實踐此類創新的方式,通常是設立創新中心或實驗室,可能是育成實驗室、自行籌募資金的組織,或者是在企業打造多個策略性新創公司的過程中,不斷演變的企業創新中心或實驗室。

  • 好處:可以與業務範圍以外的人合作,跳脫個人或組織的能力限制。此外,與外部夥伴合作有助於加快速度──因為省下學習新技能和培養硬實力的時間。

  • 侷限:一旦採取此種策略性想法,就很難從組織中沒有參與創新的其他部門上得到支持。在這種情況下,成熟的策略可以扮演指南針的角色──指出明確的重點,儘量減少「無限的可能性」。

  • 案例: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機場(Schiphol)設立的創新中心,積極地與合作夥伴和供應商一起測試最新技術,同時尋求與 Hardt hyperloop 等新創公司的合作。


集中對內(創新部門):


最適合目標明確、把創新列為優先的組織。

  • 概述:位於層次二與層次三的創新,需要單一的創新部門,該部門在組織的各事業部門之間有可見度,並能與各部門的團隊密切合作。

  • 好處:由於在營運上採用一致的標準和流程,團隊會比較容易管理與維繫,也能確保團隊具備聚焦的能力,能不被事業部門的優先順序所干擾。

  • 侷限:事業部門未必願意輕易地接受該部門的創新想法,尤其是缺乏妥善規劃的諮詢流程時。組織中的其他人可能會認為創新團隊「天真」或「低效」,因為他們並未實際執行該創新業務。

  • 案例:以阿姆斯特丹和新加坡的 ING 實驗室為例,這些企業內部育成中心的目標,是利用自行架構的創新流程,在不同的價值範疇(如住房和貿易)開發全新的 ING 專案。另一個案例是沃爾瑪的 Store08,目標是在沃爾瑪的核心業務以外,開展另一項大事業。


分散對外(創新實踐者和合作夥伴的社群):


適合擁有小規模創新計劃、但缺乏專業知識在內部實踐的事業部門。

  • 概述:通常是聚焦於層次二的創新,可以把創新專案非正式地外包給當地合作夥伴或支持者。會需要嚴格的治理框架和足夠的創新知識,才能用同樣的語言,與合作夥伴進行對話。

  • 好處:啟動創新的精實做法,能為建立更多專家和合作夥伴的網絡邁出第一步。

  • 侷限:此做法很難專注於單一關鍵專案,有時候也很難找到合適人選。此外,因為仰賴外部專家,事業部門無法培養在內部持續創新的能力。

  • 案例:透過分散的做法,鹿特丹市善用其生態系──環繞特定主題設立了幾個實驗室,而非一個大型創新中心,例如 BlueCity,專注於循環和永續,另一個案例是鹿特丹行動實驗室。


分散對內(事業部門的創新小組):


最適合擁有多個事業部門、不同目標市場的大型組織。

  • 概述:策略上,所有事業部門都用自有預算來推動創新,讓各個團隊都能根據所處市場的特定條件,進行研發和調整。

  • 好處:此種可擴大規模的做法,能滿足特定事業部門的需求,依據優先順序和現有資源來消除潛在障礙。

  • 侷限:從組織整體的創新策略面來看,這種做法會導致治理和方向的分散,跨事業部門的創新專案間,可能會出現互相重複、效率低落和缺乏一致性的情形。

  • 案例:Google 產品團隊以自己的方式創新,同時與跨部門的不同團隊合作,以利共享研究成果。大家都知道,Google 的 20% 原則,讓員工能做自己想做的創新專案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這四種策略中,並沒有哪一個是創新的萬靈丹。因此,許多中大型組織會根據想要解決的問題,採取多種創新策略。


以上方提到的 ING 為例,他們透過在四個中心據點設立創新實驗室,­同時進行對外和對內創新。其中,兩個創新實驗室致力於擴大規模(對外),而另外兩個實驗室則做為內部專案的育成中心(對內)。


總而言之,您選擇的策略,終究取決於商業模式以及投入資金。但我們相信有志者,事竟成。

準備好要開始尋找下一個成長曲線的旅程,或者已經在路上?

現在就用創新成熟度(Innovation Maturity Level )了解目前公司投入創新的程度吧!